首页 > 科技抗旱 > 抗旱对策 正文

2017年宁夏中南部抗旱减灾的对策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17-04-02 

  2016年11月至今年1月我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3C0,创1961年以来新高;平均降水量1.3mm,较常年同期偏少81%,各地无降雨日数在80-92天,其中灌区南部及中部干旱带大部无降水量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长时间。土壤墒情差,底墒严重不足,干土层15-50cm。受此影响,冬麦返青困难,春播作物无法下种。2月20日盐池、红寺堡等地降雪10mm左右,灌区大部、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降雪超过5mm,对缓解当前局地旱情有一定作用,且第一次透雨时间预计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积极应对面临的干旱形势,提出以下抗旱减灾技术对策。

  一、牢固树立长期抗旱与主动抗旱的思想

  干旱是我区最大的区情,干旱是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威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等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因此,对旱情的发生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树立长期抗旱、抗大旱的思想,增强主动抗旱的意识,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努力把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加强科技抗旱减灾服务工作

  一是针对当前的实际旱情,积极筛选抗旱减灾实用技术和品种,并编印成手册,送到抗旱救灾一线、农村基层。同时利用农村信息化网络,开展抗旱减灾咨询和科技服务,在科技部门户网站设立抗旱减灾专栏,开展专家技术咨询服务;二是组织多学科专家,成立由农、林、水、气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抗旱减灾专家组,针对现场旱情诊断情况,提出抗旱减灾应对技术、补救措施和咨询服务。

  三、因地因墒制宜,分类指导

  一是在年平均降雨量200mm以下的地区,底墒严重不足,干土层20cm以上区域,对确因干旱无法播种的田块,应歇地轮休,实行旱地轮作休耕制度;二是在年降雨量300mm以上的地区,底墒较好,干土层小于20cm的旱地,要及早采取打碾镇压、早春顶凌覆膜等措施,提墒保墒;三是对底墒较差,干土层超过20cm的旱地,要整地等雨蓄墒,雨后抢墒覆膜,尽可能减少降水的地面蒸发损失,确保农作物适期播种;四是随着气温回暖,旱地麦田要抓紧镇压,弥封裂缝,沉实土壤,提墒保墒,促进根系发育,以提高小麦自身的抗旱能力。

  四、充分利用现有水源,补灌抗旱

  充分利用扬黄灌区蓄水池和山区窑窖、土圆井、塘、坝、沟及地下浅层水等水资源,推广应用坐水点种、根际土壤注射补灌、膜下滴灌及移动喷灌补水等补灌抗旱技术,实现补水抗旱。

  五、调整作物和品种结构

  一是适雨调整种植结构。若5月底前出现有效降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要及时抢墒覆膜播种马铃薯及早熟玉米;若5月底至6月10日前出现有效降雨,可及时组织中部干旱带抢墒覆膜播种早熟马铃薯、油葵等作物;若6月10日以后才出现有效降雨,则及时组织指导抢墒播种荞麦、糜子等小杂粮;二是实施草畜一体化发展战略。饲用玉米及杂交高粱草等饲草种植的播期长、对干旱环境适应性强,可以在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取得高产稳产。特别是饲料玉米青绿秸秆产量比普通玉米提高67%—100%,可为养殖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饲草料。杂交高粱草等一年生禾本科饲草耐旱性强,在相同的生长期内,单位面积生产的营养产量远远高于粮食作物。采取玉米粮改饲、扩大种植一年生禾本科饲草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全株青贮推进养殖方式转型,另一方面将养殖粪便堆呕发酵还田,推动种养循环发展,促进草畜产业发展与区域抗旱减灾增效的协同共赢;三是扩大种植抗旱品种,以种促抗旱减灾。抗旱品种一般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比较强,在干旱条件下减产幅度小,调整作物品种结构,扩大抗旱品种种植比例是抗旱减灾的有效措施。

  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抗旱减灾技术

  一是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尤其是该项技术可使有限的降水、甚至是5mm以下的无效降水变成有效降水,大幅度提高了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我区中南部雨养农业区最有效的抗旱减灾技术措施之一;二是大力推广以肥调水抗旱技术,实施旱地地力提升工程。我区中南部旱地施肥水平不高,施肥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很低,实施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旱地地力提升工程,提高“以肥调水、以肥治旱”的成效;三是积极推广应用抗旱保水剂、耕作保墒、覆盖保墒、集雨补灌和耐旱作物及品种等抗旱减灾技术,充分发挥抗旱技术的保产减灾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