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乐 温江区气象局环境生态气象中心 高级工程师

从每年3月开始,温江区气象局将进行一项重要的气象试验:每隔10天播种一期水稻,就像给水稻排了四个‘班组’。这是中国气象局组织的联合试验,目的就是摸清不同天气下水稻生长的‘脾气’,找到最合适的播种时间。
放眼望去,今年的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得益于前期风调雨顺。最早播种的第一、二期已经‘齐穗’——就是整片田的稻穗基本都冒出来了;第三期抽穗扬花的‘高峰期’刚过;最晚的第四期也鼓着大肚子(孕穗末期),马上要抽穗扬花了!这也是咱们周边大田水稻的关键时刻,防灾害、治病虫,一刻都不能放松!”
为什么抽穗扬花期如此关键?
这个阶段是水稻“怀胎坐果”的脆弱期,对天气变化极其敏感。成都地区主要需警惕四大“天气烦恼”:
“冷害”-怕持续低温: 如果连续几天平均气温低于22℃,水稻就像被“冻着了”,花粉发育不良,直接影响灌浆结实,产量会大打折扣。
“热害”-怕极端高温: 当连续3天平均气温≥30℃或最高温≥38℃,水稻如同“中暑”,开花授粉受阻,后期会出现大量空壳瘪粒。这时有个妙招:往田里灌深水,能有效给稻田“降温”,减轻高温伤害。
“水害”-怕暴雨洪涝: 抽穗扬花多在7月底8月初,恰逢暴雨高发期。稻田被淹或长时间泡水,稻根窒息,穗粒受损。最有效的防御是暴雨来临前或发生时,赶紧疏通田沟、开槽排水,让积水快快流走。
“风害”-怕大风袭击: 瞬间大风(≥17米/秒,约7-8级)能把成片水稻刮倒。发现倒伏要尽快小心地将稻株扶正绑好,减少后期损失和霉变。

走进温江区稻蒜轮作示范村——和林村的高标准农田,一座小小的气象站格外醒目。“这是我们建立的‘田间气象哨兵’!它能实时监测田里的‘小气候’: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风向风速、气压、太阳辐射、降雨量……这些宝贵数据,都实时显示在旁边的LED大屏上。”

科技如何守护稻田?这个小气候站,是农民朋友的“田间气象参谋”:实时数据看得见: 农户路过就能看到当前田里的温度、湿度、降雨等,不用再凭老经验“猜天气”。农事决策更科学: 根据监测数据,能精准判断何时浇水最合适、何时施肥效率高、打药要避开大风或下雨天、甚至抢晴收割。比如,看到温度快接近高温阈值,就能提前灌水预防热害;看到土壤湿度太低,就能预判是否需要提前灌水防旱。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 结合气象预报和小气候实况,农户能更早、更准确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让气象科技真正为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水稻抽穗扬花期,是与天气赛跑的关键时刻。了解低温、高温、暴雨、大风这四大“天气烦恼”及其应对之策,借助像和林村农田小气候站这样的“科技眼”,农民朋友们就能更从容地应对天气变化,让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更饱满的稻穗,守护好我们的“米袋子”。气象科技,正日益成为现代农业稳产增收的坚实后盾。

(小贴士):
齐穗期: 指一块田里80%以上的稻穗都抽出来的时期。
抽穗扬花期: 稻穗抽出后开花的时期,是决定最终产量(穗粒数、结实率)的最关键阶段,对温、光、水、风等气象条件极为敏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