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课堂 > 专家文稿 > 养殖技术 > 水产 正文

稻鱼综合种养关键技术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7 

高扬   兴庆区畜牧水产中心   研究员

2022年4月26日

1、田间工程技术

在进行稻田养鱼之前,稻田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选取的稻田所在位置应水源丰富、水质良好且排灌水方便。沙田的储水性能较差,稻田养鱼应尽可能避免选用沙田。其次,选取的稻田应具有良好的保水性、透气性和酸碱平衡,且未受到金属污染。应尽量选择在平坦的地区和不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位置,避免异常天气的影响。选择水稻品种时尽量考虑抗倒伏和抗病害的能力,利用大苗移栽的方法,进行宽行密植。

对比常规稻田种植,稻田养鱼需要加高加宽田埂 (田基),插秧前在田埂上挖掘鱼沟和鱼凼 (也称鱼溜) ,其形状根据水田面积划定。鱼凼一般建在田中央或者田对角,一般占总面积的 5% -10%,深度为 1-1.5米,形状可设计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四周侧面做硬化护坡。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不仅鱼沟与鱼坑之间需要互通,鱼沟之间也要互相连通。在挖鱼沟时要尽量保持直向,便于鱼的游动,且有利于通风。“十字沟”沟型,水稻稻谷产量及田鱼产量收益最佳。

2、高效栽培技术

在完成田间工程后,可实施水稻高效栽培和鱼苗放养。通过 “合理密植、环沟加密”,保证单位面积水稻种植穴数与单一水稻种植模式比不减少,并充分利用边际效应。首先,在水稻种植区进行插秧,常规选择插秧密度为(10-15)万株/hm2 ;其次,进行鱼苗放养,放养时间通常选在水稻插秧后的一周,且放养前应确定好苗种的选择。目前,稻田养鱼多选择鲤、 鲫、泥鳅等作为主要养殖品种。实际进行苗种选择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应于稻田浅水环境、温度变化大、低溶氧、生长周期短、生长快、中下层栖息性、草食性或杂食性、市场价值高且适合当地的品种进行养殖,其放养密度因水稻实际种植情况、总体养殖面积、选定的苗种等不同应有所差别。

3、水质调控技术

该项技术的核心是进行水位调节。首先要根据季节、天气和水质变化及时调整水位。其次是根据水稻晒田治虫要求调控水位。一般在稻田浅水插秧、深水扶苗的基础上,从插秧起到分蘖数达到指标这段时间内,水深应以稻为主,不灌深水;当分蘖数达到指标后,鱼体也长大了,此时则应按鱼的需求确定水深,采用深灌水控制分蘖。到水稻生长后期,尤其是高温季节,则要求深灌水。可以采用物理化学调控技术、水位底质改良技术、栽种水草调控技术,达到水质的“肥、活、嫩、爽”。

4、生态防控技术

通过推广优质品种、跟踪种养品种特性、发布主要病害预测预报等防控措施,建立“生物控制、群落重建、立体防控”生态防控技术体系。稻田养殖鱼类后,鱼不仅可吞食水稻的害虫,如稻飞虱、螟虫、稻螟蛉、稻叶蝉、稻象鼻虫、浮尘子等,还可吃掉多余的 “稻脚叶”和杂草,使稻田通风,透光性增强,增加溶氧,从而提高水稻抗病害能力。因此,稻田养鱼不仅可以减少水稻病虫害和杂草,而且可以降低农药喷施量。目前,稻田养鱼模式下多通过减少肥料施加和农药喷洒的方法来降低农药对水稻和鱼类的危害。

5、协同施肥技术

肥料的种类与数量和施肥的时间与方法对稻、鱼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应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重施、追肥轻施的原则。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80%,追肥占20%-30%,从而实现饲料肥源再利用、养殖生物粪肥循环利用和酵熟有机底肥的施用。

6、配套捕捞关键技术

稻田养鱼通常是先收鱼再收稻。主要采用流水迫聚和地笼诱捕两种方式,捕鱼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鱼体,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和死亡。成鱼要保持活体上市。对于不符合食用标准个体的鱼种,可将其放入人工养殖池中进行强化饲养后再销售,或转入其他养殖水面作为翌年放养苗种。

7、精准管控技术

该项技术集成创新了放苗前准备、苗种选择、苗种消毒、苗种投放、饲喂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日常管理、防逃等系列技术。养鱼稻田的田间管理,除了做好日常的巡视,防止大水漫埂、田埂漏水、拦鱼栅损坏等而造成的逃鱼外,还应处理好农田施肥、杀虫、浅灌晒田与鱼类养殖的关系,从而进行精准管控。

8、质量评价技术

主要对水稻和鱼类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对水稻而言,主要在种植、储藏加工和流通销售等阶段进行质量管控。对鱼类而言,主要在养殖、保存运输和流通等阶段进行全程质量管控。同时,以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利用传感网络、可视化监控网络、电子标签等手段建立稻鱼综合种养产业链全时空监控和质量安全动态追溯系统。